泰國芭樂引進台灣,碩大的果實讓國人驚豔,一波「芭樂革命」隨之登場,苦幹的台灣農民學會動腦筋研發,新品種不斷問世,最後由高雄縣大社鄉主打的「珍珠芭樂」獨領風騷迄今﹔而珍珠芭樂雖從大社鄉出發,卻是在大社鄉的鄰居燕巢鄉打響名號,大社與燕巢聯袂開創芭樂市場,「燕巢芭樂」甚至成為市場代名詞。
�� 78年間,彰化田尾種苗商林明山提著新品種芭樂,到大社鄉農會要求推廣股長倪福全(現任總幹事)代為命名,倪福全品嚐後,以其果實圓、果肉白皙,取名「龍鳳珍珠芭樂」,後來改稱「龍鳳芭樂」,最後定名「珍珠芭樂」。
不過鮮少人知道珍珠芭樂品種,最先是由大社鄉籍種苗商陳玉盞(已移居加拿大)提出,當時沒人能預知,這名號會成為高縣農特產的響亮招牌。
早年,台灣芭樂以「土芭樂」為主流,直到泰國芭樂引進,碩大、青綠、渾圓、清甜的果實,像旋風式地席捲全台,取代了的土芭樂的地位。
其實,泰國芭樂在其本國種植地的果實並不大,是台灣人改良把它變大的﹔不過,泰國芭樂的風光歲月還是沒有因此延長。
「泰國芭樂最大的貢獻,就是帶來一波芭樂革命」,劉建明這麼認為;70年間,本土改良的「世紀芭樂」、「馬來西亞水晶無子芭樂」相繼問世,消費市場進入「戰國時代」,也是一場「土洋大戰」。
在此同時,倪福全悄悄佈局珍珠芭樂的推廣,但一開始相當不順利,倪福全表示,農民不喜歡嘗新,81年委請農民試種時常碰壁,最後試種有成,加上不斷邀集講習會,農民才逐漸接受。
改良芭樂最怕立枯病,經農委會農試所測試,珍珠芭樂的抗疫性為其它芭樂的5倍,加上它一上市就創下每公斤380元的天價,農民趨之若鶩,全面更新品種,3年內全鄉就種了10萬株,燕巢鄉更是1年內種10萬株。
農試所指出,大社、燕巢鄉位於觀音山下,岩石風化而形成的岩砂土質,含有豐富礦物質,加上當地地下水蘊含鐵質,非常適合棗子、芭樂生長,造就當地農特產。惟全台各地一窩蜂搶種珍珠芭樂,夏季品質較差時,滯銷問題就成為農民心中的痛,產地價格時有每公斤2、3元的慘況。
高雄區農業改良場曾進行問卷調查,發現消費者以年長者居多,農改場副研究員楊文振指出,因為一般家庭都是家庭主婦購買水果給家人吃,年輕人、學生買水果的比較少。
好吃、嚴格品管與健全行銷通路,讓甘甜又帶點酸味的燕巢芭樂遠近馳名,從台灣路邊的小水果攤到中國大都會區的台灣水果專賣店,只要有賣芭樂,幾乎都會打上「燕巢」字樣當招牌。
文章來自: http://tw.knowledge.yahoo.com/question/question?qid=1405121613806
留言列表